2019年11月30日,由吉林大学欧洲所、吉林大学知识经济研究中心和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数字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与挑战:欧盟与中国”学术研讨会在东荣大厦A804会议室顺利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吉林大学法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和长春大学的多位学者。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倩教授、丁一兵教授、金融系冯永琦副教授以及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倩教授主持,经济学院副院长丁一兵教授致开幕辞,向与会学者、嘉宾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随后,研讨会分为四阶段进行,分别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倩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刘力臻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史桂芬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立荣副教授主持,学者们围绕着数字经济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吉林大学冯永琦副教授做了题为“货币职能、货币权力与数字货币的未来”的学术报告,他认为国家层面的法定数字货币将在未来数字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还会成为主权国家维护货币权力的重要方式,并会带来新型的国际货币竞争,也会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吉林大学法学院李泽昱做了题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规制路径——基于沙盒的合作型程式码之治”的学术汇报,指出在当前区块链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区块链金融的监管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监管理论基础与监管模式都需要进行与区块链金融技术发展的同步创新,而我国可以在吸收沙箱监管模式和“试验区”经验上进行续造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沙盒监管模式。
吉林大学郑立纯做了题为“中国与俄罗斯金融合作的途径、方式与模式评估”的学术汇报,他总结了中国与俄罗斯在金融领域合作方式主要包括本币互换与结算,现钞互换,融资贷款,跨境电商支付,反洗钱与反恐金融。合作模式包括官方合作、民间合作以及多边合作机制。吉林大学马遥遥报告题目为“我国与波兰金融合作途径、方式与模式的评估”,她梳理了我国与波兰金融合作的途径、方式与模式,总结既有的经验成果,分析有待提升的空间,进一步探索两国金融合作的未来发展道路,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东欧“17+1合作”的大局出发,提出深化中波金融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倩教授报告题目是“数字货币与中央银行管理”,报告指出Libra对中央银行的挑战不仅体现在铸币税收入,更大的冲击在于影响跨境支付的金融基础设施,冲击现有的跨境资金管理制度。数字货币还改变着货币的内生性与货币中性,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提出挑战。吉林大学周文攀的报告题目是“P2P平台存活率与投资者识别的信息偏差”,她认为我国网贷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着信息偏差,其原因可能在于投资者的从众行为以及平台实缴资本不足。长春理工大学黄蕊副教授做了题为“中国金融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机制及其数字化赋能效应研究”的学术汇报,测算了中国金融产业技术轨道跃升的赋能效应,阐释了技术跃升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吉林大学庄冬的报告题目是 “余额宝对商业银行个人储蓄存款的影响”,她通过探讨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个人储蓄存款的影响得出余额宝可能对银行储蓄有一个长期正向影响。吉林大学杨金宝的报告题目是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缩小了中国地区金融发展差距了吗?”,他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如何影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数字金融发展的确有效缩小了我国省际地区的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
会议闭幕式由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倩教授主持。王倩教授对本次会议的参与人员表示了感谢,并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
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我院同经济学界同仁的沟通交流,为学界同仁交流新见、碰撞思想、启迪智慧提供了良好平台,同时各与会学者对我院欧洲所与知识经济研究中心未来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建议,对提升我院学术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