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欧洲 > 欧洲经验 > 欧盟的经济经验 > 正文

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发布日期:2019-07-12 作者: 编辑:ly 摄影: 点击:

(三)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十分短暂的,与英国、德国这样一些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相比,更显短暂。这也是发达国家遇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比我国早得多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完合可以从他们进行产业结构高速的实践活动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由于自然环境、经济运行模式、资源条抢占、资源战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国情的不同,在不同国家,资源型城市的情况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国家同部,资源型城市因其资源、区位和规模的不同,也存在着重大差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幅员广阔、矿藏丰富、人口稀少,矿区人口通常只能几千人到几万人的规模,放弃衰败的矿区带来的社会冲击较小。这些国家的资源型企业绝大多数是私人企业,在经济动行机制上,政府干予企业经营。因此在处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问上,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何进进入,何时退出,如何退出。政府主要解决资源型企业迁移后留下的人员[安置问题。由于这些国家都是移国家,人们对迁移习以为常,绝大部分都迁移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型城市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前途:一种是由于地种偏远,随着资源开发殆尽,是终矿竭人去,成为被废弃的城市;另一咱就是类似休斯敦和洛杉矶这样区位优越、发展条件好的资源型城市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城市。总之,这些国家由于其自身特点,并不重视资源产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是采取了顺期自然的做法。在欧洲,传统煤钢产业区曾经是欧洲的工业中心,也是资源型城镇集中的地区,如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不同,欧盟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型城镇衰退后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十分困难;主导地位,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强,而且更重视区域平衡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因此,在对待资源型城市的问题上未采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顺其自然的作法,而是积极扶持期转型,并已在某些地区以得了明显的成效。总之,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型城市或衰退产业区的振兴上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我国学者曾将国外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概括为5种模式。限于篇幅,本文选取德国的鲁尔和美国的休斯敦进行具体分析。

鲁尔位于德国西部,属于北莱茵——威斯特伐里亚州,矿区西部同荷兰接壤,通过莱茵河和艾姆斯运河使位于内陆的鲁尔矿区与海洋(北海)相连。多年来,鲁尔区一直被视为德国人的骄傲,其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世人所公认并且被国内外当作样板中以仿效。煤炭和钢铁是矿区的两个支柱,至今仍为矿区经济的主体。但两次能源波动,严重影响了矿区经济的发避孕药。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石油取代煤成为主要能源;另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当然,能源危机也间接地影响了钢铁工业。1957~1965年,鲁尔区工业生产总值仅增长80%,而同期的西德工业生产总值却增长了147.8%。鲁尔区同盱经济结构单一,工业产品销售也遇到困难,在1951~1970年间,以1950年的指数为100,鲁尔区工业产品的销售指数为 279.1,而整个西德为370.21。矿区单一的经济结构越来载不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使矿区经济结构向多元化、高度化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德国联邦政府从1970年开始,花了近30年时间对鲁尔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到了20世纪末期才初显成效。总结鲁尔区近30年的结构调整,其主要成就在于:

(1)建立了多样化的工业结构。这种多样化兴充表现在工业部门了服务的种类上,而且也反央在企业的规模结构上。鲁尔区形成了大公司和中小型公司(Small and Midurrt-Sized Enterprises, SMEs)共存互补的局面。

(2)调整了区内企业的合作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纵向型(Hierarchical)模式转为纵向型和横向型(Horizontal)合作并存的模式。事实上,单一纵向的合作模式也是过去单一产业结构集中的表现之一,所以合作模式的转变反映了区内产业结构高速的一些成果。

(3)逐渐引入了一些具有创新机制的公司,原来具有创新机帛的公司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4)一些公司已经涉入高新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

(5)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它不令包括一些硬件设施,还包括像教育、研究、培训、服务等软件设施。

(6)建立了富有弹性的管理。鲁尔区旷日持久的产业结构调整,费时近30年,联邦政府投资巨大。有资料显示,鲁尔区的这咱调整并未结束,仍在政府的资助下继续进行着。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就多是多方面的。这种调整不单纯是企业多元化问题,它还涉及在产业多凶化的同时,建立多元产业生存、发展的软件环境。但是,鲁尔区的产业转型在资源开发已进入衰退期,政府为解决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采取的被迫应对措施。在资源条件来恶化、开采成本上升、资源型产业失去竞争力和失业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进行产业转型,一方面需要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另一方面还需要解决由于原有主导产业衰退给当地带来的失业、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等难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凭市场机制进行调整已不可能,政府不得不介入其中,以巨额的财政投入和一定程度的效率牺牲为代价来实施产业转笄进口车我,国家也曾采取价格补贴、进口配额等措施扶持衰退的资源型产业,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得不转向推动区域产业转型。鲁尔区的产业转型实践证明,产为转型时间较晚,越积重难返,为此付出的代价就越高昂。因此,在资源开发尚处于增产期和稳产期时,应充分利用此时的资源型产业竞争能力强、生产能力大和产出增长的优势,制定和实行转型规划,发展替代产业,以赢得时间和主动。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大部分处于稳产期和衰退期,对于这些资源型城市,已经无需争论是否转型和何时转型,而是要及早实施产业转;对于少数尚处于增产期的资源城市,也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计划。

休斯敦是美国东德克萨斯油田所在地,在1990年发现油田时,休斯敦只是个农牧区的小集镇。1929年,东德克萨斯大油田发现后,石油开采业在休斯敦地区迅速兴起,休斯敦作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开如崛起。1940年后石油化工业在规模兴起。1947年后墨西哥海底石油的开发、通海运河的通航,使休斯敦迅速走向繁荣。1910年休斯敦人口为7.8万春,1950年达到50多万人,1960年激增到110万。休斯敦成为世界集石油、石化、商业、港口一体的名城。60年代以后,休斯敦的石油开采业开始整体下滑,但其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减慢。原因在于伴随着石油的开采,石油化工迅速兴起,随着石油和石油化工的兴起,为期服务的机械、钢铁、水泥、电力、造纸、粮食、交通运输等多种产业得到了发展。特别是1962年美国在休斯敦组建了宇航航行中心,随之为它服务的电子、仪器仪表、精密机械、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同时,现代农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科研、教育、医疗、金融、国际贸易也迅速发展。休斯敦不仅成为资源密集区,也成为智力密集区和技术密集区。城市性质已经由原来的单纯的油城向综合性大城市转变。休斯敦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现场代化城市,从依赖油气开采的石油城市转变为持续发展的综合型城市,虽然得益于其区位条件和发展机遇,但休斯敦在油气资源开发的同时建立了结构合理、高度完善的石油化工下游产业群,培育和带动了其他要关产业的发展,并在油气产量下降阶段成功地进行了增业替代,这是其实现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休斯敦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

(1)休斯敦发展多元产业在生活采掘业的黄金时代就已经开始。

(2)休斯敦的经济调整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它充分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遵循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休斯敦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有主次、有先后的多元化发展。休斯敦大约10万年左右就有一批新产业兴起,先是依托汽车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业及其辅助产业,又依托油气开彩业和石油化工业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都顺应了休斯敦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休斯敦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和非依赖石油的多元化双向结合的发展模式。依赖石油的多元化是指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加工、深度加工和综合利和产业及为这个体系服务的辅助性产业。非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是指电子、航天、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农牧烽服务业等产业。这种纵横双向结合的多元化产业构成了休斯敦完整、稳定的经济体系。

(4)在体斯敦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利用和发展高新技术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休斯敦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也是经济增长从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新技术的过程。在其纵向也即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发展中,不断吸收和是用新技术的显著特点,资源优势通过技术优势变成了真正稳定的优势。而其机警向也即非依赖石油资源的多元化发展中,一开始就以高新技术为出发点。

(5)休斯敦经济从一元转向多元化的成功这处还在于其获得了基础设施、科技供给及政策和人文环境的强有力支持。一个是把经济的发展由一元向多元化发展中还有两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个是把经济的发展不仅纳入全地区、全美国,而且纳入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轨道中去。在吸引世界各国的企业界、金融界和科技在休斯敦投资、办厂、搞贸易的同时,其自身的经济活动也辐射到世界各地,形成了面向整个世界的经济网络。另一个是在经济多元化发展中特别注意保护和利用石油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继续发展农牧业就是休斯敦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石油和石油化工崛起过程中,休斯敦并没有轻视农牧业的发展,而是继续推进农牧业的发展,并创造条件使之走向现代化农牧业。现在休斯敦地区有2000多家农场和牧场,其粮食作物、疏菜和畜产品在德州都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其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一元”。

鲁尔和休斯敦是国外资源型城市(区域)产业转型两个范例,前者倾向于政府主导,后者同倾向于市场主导。这当然不能囊括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教训,这里本文虽然不能一一介绍,但可以进行一简要的概括:

(1)各国注重建立专门机构并通地立示规范和支持转型。成立专司转型的机构是欧盟、日本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如法国的国土整治与地区行动领导办公(DATAR)、洛林工业促进与发展协会(APEILOR),日本的地域振兴整顿公团等。由于产业转型是一项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法律的规范是难以持续推进的,也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因此,建立要应的法律的规范是难以的持续推进的,也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因此,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支持转型也是国外的生要经验之一。

(2)产业转型的政策重点应从对资源型产业的援助转发展替代产业,这是欧盟、日本产业转型的一大教训。对资源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并不能增强其竞争力,最主要的原因是资源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取决于资源禀赋,当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期时,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仅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已不足以弥补这劣势,还会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

(3)欧盟、日本的产业转型实践表明,产业转型时间越晚,越积重难返,转型的代价越高。因此,在资源开发尚处于增产期和稳定斯时,应充分利用此时资源型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动进行产业转型。

(4)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得业等国对待资源产区的做法表明,在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时,应根据资源开发地区的综合条件,明确该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将其令令作为资源生产和输出的矿区,还是发展成为一座城市。若是前者,就可以建立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险设施,甚至是由移动房屋构成的营地,采用长距离通勤模式(LDC)等方式进行开发,而不聚集与生产不相关的人口,避免矿区向形成城市的方向发展;若是后才,就必须从资源开发伊始,注意发展替代产业,发挥聚集效应,使矿区逐步向综合型城市的方向发展。此外,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进行人员安置与职业培训,推进产为学研合作等,都是国外资源型城市(区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