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及与欧盟比较研究

发布日期:2019-07-12 作者: 编辑:ly 摄影: 点击:

《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及与欧盟比较研究》

景跃军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的黄金时期,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经济的这一发展态势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变密切相关。本文以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关系为主线,研究了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并预测了未来15年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预测结果显示,近期和未来美国的产业结构发展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也略微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单调上升的态势。由于产值和劳动力之间不同的发展速度,导致未来二者之间的较大差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比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要快;第二产业则反之;第三产业二者比重变化的差异比第一、第二产业变化要小些。欧盟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美国基本相同。但产业比重、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与美国不同。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代表未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方向。在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时,美国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借鉴的。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巨大利益,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在二战中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二战以来,美国经济以占世界最大份额的总量、持续上升且稳定的发展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表现出“两低一高”的特征: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高增长率,美国再一次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经济增长表现为两个方面:总量的持续增长和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三次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结构,它不仅在宏观上决定了是否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也决定了三次产业协调程度和相互促进的力度。美国经济增长的实践证明:合理产业结构不仅可以为各产业部门提供良好的外部联系条件,有利于提高各产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从整体上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产生良好的整体效益。

二战以来,美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从“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美国现阶段“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阶段的最优产业结构。美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效仿的典范。欧盟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与美国基本相同。但产业比重、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与美国不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总量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也较低。与美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太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内部的重工业化度也较低。虽然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很大,但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经验,可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成型的经验。

二、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成果综述

产业结构研究最初的经典理论是配第—克拉克定理。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中描述过这样的现象: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马克思在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这也就是被我国学者称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规律。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投资在机器和原料上的资本部分在增加,花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在减少。马克思发现的这一规律后来被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所证实。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通过统计分析,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揭示了经济进步过程中产业部门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结合国民收入对产业结构演进又进一步探讨,把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深入到研究三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上来,从而把产业结构的演变的动因分析推进了一大步,这些成果在他的名著《各国经济的增长》中有深刻的论述。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业化过程。因此,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也就如同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一样重要了。霍夫曼1931年在他的代表作《工业化的阶段与类型》一书中,提出了霍夫曼工业化阶段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

后继的一些学者研究了霍夫曼理论,发现其中的缺陷。梅泽尔斯认为,首先,霍夫曼仅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来分析工业化过程是不全面的。其次,霍夫曼比例忽视了各国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还有的学者认为,霍夫曼的资本资料工业优先增长的结论是无根据的。针对霍夫曼理论的这些缺陷,后继学者主要研究了两个课题:一是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二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对于前者,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祐一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日本的另一个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研究了后者,并给出了答案。

除了上述关于产业结构研究的经典理论外,本人也广泛借鉴了其他学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近年对美国产业结构研究最权威的著作为沃尔特·亚当斯、詹姆斯·W·布罗克等人著的《美国产业结构》。该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透彻地分析了当今在美国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的10个产业,可以为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借鉴。该书自出版以来共出版了10版,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影响程度之大。

在本人所能收集到的文献中,国内关于产业结构研究最系统、最全面的成果为方甲主编的《产业结构问题研究》。该书从产业结构的理论出发,研究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差异,同时也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和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另外,在作者从网上能够查到的近年来关于美国产业结构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中,汕头大学罗爱湘的硕士论文《美国“新经济”中的美国产业结构分析》是关于美国产业结构方面研究的比较系统的硕士论文之一。该论文分析了美国“新经济”以来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三、内容结构安排及时间区间的选择

本专著内容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是美国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部分,为后续各章的研究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由第三章到第五章构成,主要阐述美国产业结构的总体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及美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由第六章到第九章构成,是美国产业个案分析,深层次地分析了美国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汽车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产业以及医疗保健业的发展及效应;第五部分由单独的第十章构成,是欧盟主要国家产业结构与美国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第六部分由单独的第十一章构成,是美国产业及结构变动的有关思考,主要阐述美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及对中国的启示。

绪论和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阐述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及趋势研究的背景,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说明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给出本研究相关概念—产业及产业结构概念的界定,本研究用到的美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定义及含义,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所用方法和主要数据来源。

第二章,产业结构研究的经典理论及评述,从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理论、霍夫曼的工业结构理论,以及后来的日本学者对霍夫曼的工业结构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第三章,以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关系为主线,回顾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史,对美国产业结构进行了阶段划分,并以1990年为界,分两个阶段分析了战后美国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动趋势及规律。

第四章,对美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深入分析了美国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经济效应。

第五章,美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及趋势预测分析。首先,研究了美国产业结构的经济影响因素和非经济影响因素。在产业结构的经济影响因素中,主要探讨了社会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产业结构的非经济影响因素中,主要探讨了技术进步、教育水平等因素对美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然后,对美国2005~2020年产值和劳动力的三次产业构成做了趋势预测。

第六章是美国第一产业的个案研究,深入美国农业的内部,分析了美国农业发展基础和特点,以及美国农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探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水平提高对美国农业的作用,最后论述了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及影响。

第七章是美国第二产业的个案研究,深入美国汽车产业的内部,分析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探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水平提高对美国汽车产业的作用,最后阐述了美国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

第八章是美国第三产业的个案研究,深入美国信息产业的内部,分析了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特点,以及美国信息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探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水平提高对美国信息产业的作用,最后论述了美国政府的信息产业政策及信息产业发展的问题。

第九章也是美国第三产业的个案研究,深入美国医疗保健产业的内部,分析了美国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该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探讨了技术进步、制度进步对美国医疗保健产业的作用,最后论述了美国政府的医疗保健产业的政策等。

第十章是欧盟主要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产业结构与美国产业结构比较分析,本章比较分析了欧盟和美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异同,以及两者在产业比重、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的差异。

第十一章是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对美国产业结构研究的思考和启示。探讨了美国产业结构变动规律对中国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借鉴,以及美国农业、汽车产业、信息产业和医疗保健业的发展对中国对应产业的启示。

本研究的时间区间起点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时间区间的终点选取为2001年—目前可以得到最新系统数据的年份。为了使研究中的比较更有意义,本文个别地方的数据超出了上述时间区间。